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”,什么意思
意思是作為一個士人,一個君子,必須要有寬廣、堅韌的品質,因為自己責任重大,道路遙遠。
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”是《論語·泰伯章》中曾子說的一句話,原文為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?”
譯文: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,因為他責任重大,道路遙遠。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,難道還不重大嗎?不辭辛苦地貢獻出自己的一切,到死為止,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?
擴展資料:
作品賞析
傳說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有圣德,想傳位給季歷,泰伯知道后便與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吳。古公亶父死,泰伯不回來奔喪,后來又斷發文身,表示終身不返,把君位讓給了季歷,季歷傳給姬昌,即周文王。武王時,滅了殷商,統一了天下。
這一歷史事件在孔子看來,是值得津津樂道的,三讓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。只有天下讓與賢者、圣者,才有可能得到治理,而讓位者則顯示出高尚的品格,老百姓對他們是稱贊無比的。
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什么意思
意思是: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,因為責任重大而且路途遙遠。
【出處】《論語十則》——先秦·孔子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?”
【譯文】曾子說:“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,因為責任重大而且路途遙遠。把推行“仁愛”看作自己的責任,不也重大嗎?奮斗直到死才停止,不也遙遠嗎?”
擴展資料
1、《論語十則》創作背景
論語十則原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課,選自《論語譯注》?!墩撜Z》是記載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,儒家經典著作之一。
2、《論語十則》作者介紹
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―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魯國陬邑(今山東曲阜)人,祖籍宋國栗邑(今河南夏邑),中國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學派創始人。
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,倡導仁義禮智信。有弟子三千,其中賢人七十二。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三年,晚年修訂《詩》《書》《禮》《樂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經??鬃尤ナ篮?,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,整理編成《論語》。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。
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”是什么意思
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的意思是:讀書人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,因為他責任重大,道路遙遠。